正文
“十四五”期间济南新增学位23万余个 到2030年实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全覆盖
11月12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关情况。
学生近视率连续3年下降,体质健康水平连续5年提升
创建100个“一校一品”党建品牌、100所党建文化阵地、100所思政实践教学基地,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精品思政课改革,上好、上活“行走的思政课”,系好青少年人生“第一粒扣子”。率先建立“医教结合”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开通全省首条24小时心理热线,同步辐射15个省份。实施学生体质强健、美育浸润行动,打造面向人人、全员参与的“最美主场(最美舞台)”,全市中小学建成运动队2549支、艺术社团3245个,让每个孩子“眼中有光、身上有汗”。在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我市学生近视率连续3年下降,体质健康水平连续5年提升,济南孩子在基础学科、体育艺术、职业技能各领域“全面开花”。
“十四五”期间,全市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16所,新增学位23万余个,跑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速度”。普惠园覆盖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增长6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181个城乡共同体和教育集团,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加快“特色学科+特色高中”建设,推进三批次17个学科、30所省市级学科基地校和31所省市级特色高中先行先试。截至目前,全市6个区县被认定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5个区县被认定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真正把好学校办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
推进2000余个校园校舍类与设备购置类项目
我市聚焦教育机会公平,在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零择校、零择班”的基础上,持续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行动,适龄儿童按照户籍、房产、实际居住地“三一致”的原则,保障在家门口就近入学。同时,努力接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常住地“应上尽上”,平稳渡过全市小学入学高峰;聚焦教育资源均衡,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推进2000余个校园校舍类与设备购置类项目,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办学差距,全市29个镇实现省市县级强镇筑基试点100%全覆盖。
深入实施集团化办学、科学教育、新课堂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专项行动,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实施“新课堂”改革,研制并全面落实《全学段衔接指导手册》《全学科衔接课程说明书》,构建幼小初高人才贯通培养链条,推动高质量育人。
目前,平阴县、历下区、历城区、钢城区和济南高新区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评估认定,到2030年全市将实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全覆盖。
下放中级教师职称评审权,试点教师岗位聘用“双向选择”
济南完善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形成“教育家办学”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统筹实施市级名师、优秀教育管理者、未来卓越教师成长共同体、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四大工程”,333位省特级教师,186位齐鲁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成为教师队伍的“核心示范”。
优化教师招聘激励机制,在全省率先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激励关爱措施,完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率先实施“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中小学职称制度,下放中级教师职称评审权,试点教师岗位聘用“双向选择”,以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的“一池春水”。
我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承接科学教育、校园足球、产教融合、教育信息化等8项“国字号”改革试点,在全国首创幼儿园保教地方标准、区域家庭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劳动教育清单、校培机构积分管理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教育评价改革“市级方案”,创新打造泉家共成长、泉引桥、泉融合、泉会爱、泉校康等系列“泉字号”区域特色教育品牌。(记者:丁梅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