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莒南加强“大水网”建设,让河畅其流、水遂人愿
莒南加强“大水网”建设,构建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合理规划水资源用途
河畅其流,水遂人愿
近日,在莒南县陡山水库南侧地下20多米处,盾构机转动刀盘在隧洞里不断向南缓慢挖掘,挖出来的泥沙混着地下水被管道输送到隧洞口。与此同时,从南侧石泉湖水库方向出发的盾构机则一路向北掘进,两台设备对向作业,已经沿着隧洞共掘进了4500米。预计明年下半年,它们将在这条总长度8250米的隧洞内“会师”。届时,陡山水库的自流水将以每天50万立方米的速度流至石泉湖水库。
莒南县位于山东东南部,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从20世纪40年代,让“水遂人意”的实践就开始了。石泉湖村缺水少粮,村民为改变困境修建了石泉湖水库,让80%的山岭地变为水浇田。厉家寨村整山治水、科学种田,毛泽东同志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187座水库、323条河流、1808座塘坝,都是莒南人民当年战天斗地、整山治水留下的宝贵财富。如今的莒南县又以“大水网”建设为手段,让水往最需要的地方流去。
“陡山水库也有地上输水渠道,但是要先往西流一段,再往南走,存在运输线路长、输水速度慢、蒸发严重等问题,只能满足西部农田和主城区的生活用水,不能解东部工业缺水的难题。”莒南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永山介绍,陡山水库位于莒南县西北侧,水库库容2.9亿立方米,总控制流域面积431平方公里,水资源丰富,是当地农业灌溉、防洪、发电的重要枢纽。陡山水库至石泉湖水库水系连通工程完工后,将连通莒南县境内浔河、鸡龙河两大水系,优化全县水资源统筹配置,提高城乡生活供水质量,也能提高县城东部精品钢基地生产用水的保障水平,解东部用水之“渴”。
“两库”连通虽然投资大、影响范围广,但也仅是莒南县“大水网”建设的另一个组成部分。“自2022年以来,莒南县一年接着一年干,构建起‘三联两横’的水网骨架,打破时空制约,实现多源互济。”莒南县委副书记马其超说。水源调配是莒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在“大水网”的调度下,当地水资源在满足农业灌溉和城乡居民生活需求之外,还供应文化旅游、体育和工业使用。
鸡龙河畔,河道整修正在进行。挖掘机伸出长臂将挖斗送入河底,将淤泥一斗斗挖出。整修完成后,鸡龙河将于明年再次迎来大型省级体育赛事。与此同时,岭泉镇马棚官庄村的饮马河畔,微风拂面,百花繁茂。经过莒南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综合治理后,河流重现清澈,更带动了研学活动蓬勃发展。“我们整合红色资源和三条河流优势打造的研学项目,今年已经接待超万名学生,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0余万元。”临沂市委党史研究院派驻莒南县岭泉镇马棚官庄村第一书记刘军说。
除了承接体育比赛,在鸡龙河流域,再生水泵站正在加紧建设,一条穿越城乡的管网也在同步进行铺设。这条全长61千米的西水东调管网打通后,可将经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水通过管网输送到城区及东部缺水产业区,形成年利用再生水5100万立方米的横向再生水网。“再生水不利用只能白白流掉,但供给工业企业后,不仅能缓解企业用水难的困境,还可实现年度创收约1.37亿元。”莒南县水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代玉欣说。
合理规划水资源的用途,让水按需流动,莒南精准调配水资源,还使用了数字孪生平台。“莒南县在陡山水库至石泉湖水库水系连通、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鲁沟河综合治理、青口河二期治理等项目中都推行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搭建数字化场景、开展智慧化模拟、作出精准化决策,构建了数字孪生水利体系。”莒南县水利综合保障中心运行管理服务股股长徐飞介绍,依托数字平台,让水在“适当的时候”按照“适当的水量和水质”到达“适当的地方”,最终实现全县水的流向由需求控制。
(记者 杜辉升 王思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