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见如故,不亦乐乎!——苏格拉底的崇拜者迷上了孔夫子

新华社济南9月28日电(记者孙晓辉、吴书光、张武岳)9月28日是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2571周年诞辰,由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历经千年已在全球广泛传播,无论是地球的东方还是西方,都活跃着大批孔夫子的“追随者”。

1978年,46岁的新加坡人曾繁如回到祖籍中国,沿着珠三角、长江一线、中国西北角游历一番,并首次到访小城曲阜;那一年,14岁的加拿大人贝淡宁正在上中学;21岁的娜杰日达·拉祖姆科娃就读于莫斯科国立大学。

42年后的今天,这三位深受西方文明浸润的苏格拉底“崇拜者”,汇聚到中国山东“孔孟之乡”。吸引他们的是中国先哲——孔子。

曾繁如。受访者供图

“追随孔子的脚步,你就会幸福”

娜杰日达·拉祖姆科娃来到中国,得益于俄罗斯秋明国立大学与曲阜师范大学的友好合作。精通古希腊语等6门语言的拉祖姆科娃,于2013年赴曲阜师范大学任教,是秋明国立大学派到这里交流的第四任教师。但在她看来,她与中国的序章多年前就已写下。

“孔子是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同样伟大的古代思想家。我对孔子的最初印象,来自在莫斯科国立大学研究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时候。我特别仰慕的俄罗斯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是一位孔子思想的爱好者,享有‘俄罗斯孔子’的美誉。”她说。

拉祖姆科娃说,托尔斯泰曾在自己的故乡亚斯纳雅·波良庄园里,开办了一所“有教无类”的学校,亲自撰写教材,教育孩子们懂得仁慈、同情与善良。

“托尔斯泰对孔子思想的浓厚兴趣,很多年来也一直吸引着我,要到孔子的家乡去看一看,去尝试新的生活。”她说。

2013年9月,拉祖姆科娃第一次到曲阜,就感觉“与众不同”——孔子故里人与人之间很和善,走在路上时常会有人向她问好,文化氛围也非常好,学生们特别勤奋好学。

《史记》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生孔子”。来到中国后,拉祖姆科娃曾独自一人探访了位于尼山的夫子洞——传说中孔子诞生的地方。“走进夫子洞的那一刻,我似乎与孔子亲近了许多。”

“我从孔夫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他教会我到了一个地方就要给那里的人带来好处;在教育方法方面,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天性,因材施教;以及到一个地方就要尊重那里的风俗习惯。在践行这些传统思想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感到充实而快乐。”拉祖姆科娃说。

2016年荣获山东省政府“齐鲁友谊奖”后,娜杰日达·拉祖姆科娃女士(右一)在颁奖现场与朋友合影留念。 受访者供图

“因妻子与孔子结下不解之缘”

“贝淡宁”,是Daniel A. Bell的中文名。这个音意俱佳的名字来自他的中国妻子,这段跨国姻缘也是他中国故事的开头。

“小时候的我,对中国并没有太多印象。那时的中国,对我而言是‘异域’。”贝淡宁说,他对中国最初的兴趣,源于他的华裔妻子。1989年,两人在牛津大学相识并喜结连理。为了能与岳父母及来自中国的亲朋顺畅交流,贝淡宁开始学习中文。

2016年,贝淡宁所著《贤能政治》(中文版)正式出版。在书中,贝淡宁对中国的政治尚贤制做了深入研究,引发广泛关注。

已踏上中国土地近20年的贝淡宁有了很多特殊的“头衔”,比如“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在中国内地大学担任政治学和伦理学全职教授的外国人”“第一个在中央党校开讲座的外国学者”等。2016年9月,贝淡宁被聘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作为“贤能政治”的提出者,贝淡宁仍在中国哲学、中国政治研究领域耕耘,并深深浸润在儒家学说中。

今年9月27日,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开幕,贝淡宁在开幕式上专门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指出,《礼记》有一句话“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说得就是要让有贤德、有才能的人给大家办事。儒家主张选贤与能,实行惠民仁政,体现了儒家选拔官员的理想标志,既有能力有效地处理问题,又有天下为公的情怀。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贝淡宁在开幕上做《公民之间的等级:为人民服务》主旨演讲。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88岁的“年轻”儒学传道使者

作为曾子76代裔孙,1932年出生于广东的曾繁如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脉,但他从小接受西方教育,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说的是英语。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5岁的曾繁如随父母下南洋躲战乱、讨生活。后来,先后当过电台双语播音员和公务员的他在70年代投身航运业,并逐渐成长为新加坡知名的企业家。

1987年曾繁如第一次踏上寻根之旅。那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当时46岁的曾繁如沿着珠三角、长江、中国西北角游历一番,并首次到访小城曲阜。那时的曲阜还没有旅馆,他和夫人不得不连夜投宿济宁市。

从那以后,曾繁如几乎每年都会回中国旅行,中国的沧桑巨变也让他感到无限欣慰。2013年,曾繁如投入数千万美元着手打造曲阜儒学新院,该学院建成后将致力于儒学教研、交流和传播培训等工作。同时,曾繁如还游历各国宣讲儒学,并翻译出版多本儒学书籍。

“传统的儒学作品并没有经过充分筛选,其中有些思想是以中国封建制度和农业社会为背景的,会给外国读者造成一定的困惑。”他说,必须筛选出其中的精华部分,加以联系当下的解读,才能更好地推广儒学。

曾繁如认为,儒学所蕴含的“有效的、深刻的、永恒的人性考量”具有普世价值和国际意义,是贯穿古今、启迪世界的思想宝藏。“儒家思想的人性关怀能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引发共鸣。”曾繁如说。(参与采写:张昕怡、杨文)

Array ( [807214] => Array ( [4] => Array ( [0] => 新华网 ) [2] => Array ( [0] => 孔子 [1] => 繁如 [2] => 贝淡宁 [3] => 中国 [4] => 儒学 ) ) )

编辑:soul

责任编辑:崔翠 许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