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破烂教授”林甘的吝啬与慷慨

10月17日上午,林甘教授的遗体告别会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进行。

离世之前,林甘决定把遗体捐赠给齐鲁医院。

这位86岁的老教授,一生致力于畜牧兽医研究工作,退休后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外界称他为“破烂教授”。林甘对自己特别吝啬,身上穿的棉袄几十年不舍得换,但他对特困学生、灾区却十分慷慨。

有人感慨,林甘教授生前义捐30万元,身后连自己都捐了。

记者 吴浩 陈晨 杨飞越

林甘其人

近乎“偏执”

林甘教授的生命定格在了10月15日凌晨0点5分。

生前,林甘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退休干部、研究员,因为穿着朴素、生活简朴,他有着“破烂教授”的称号。

年逾七旬的李杰是林甘的妻子,他们在1998年经人介绍走到了一起,二人携手走过了21年的风风雨雨。

林甘和李杰一直住在山东省农科院四宿舍,这里也是二人初次见面的地方。

回想起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李杰只记得这间120平米的房子里没什么家具,而且到处都是纸箱子,“地上还有一把剪刀和一只被解剖了的小鸡。”

二十多年过去了,家里的墙面因从没粉刷而变得有些发黑。李杰指着客厅里的桌椅板凳说,这些都是亲戚们送的。家里这些年来唯一一件自买的家具,就是林甘生前卧室里的那张医疗床。林甘的儿子林松说,这是父亲病重才买的,父亲不愿意住在医院,家人极力劝说,林甘才点头同意买来的。

房子的简陋,甚至让人有一种“家徒四壁”的感觉。李杰多次想让林甘穿得好一点,至少体面些,都被拒绝了。“他不在乎这些,他和别人不一样。”李杰说,林甘就有这样一种近乎“偏执”的状态,“不了解他的人真的很难走进他的世界,普通人读懂他真的不容易。”

一门心思

林甘几乎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李杰说,林甘是个生活常识几乎为零的人,“老林唯一会做的饭,就是清水煮面条。”家里买面条,常常一买就是五十斤,放在一边囤着。

李杰被林甘身上的“大爱”吸引,二人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她毅然决定留下来,照顾“脾气古怪”的老林,“他太简单,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了解世俗。”

林甘搞科研,需要一个帮手。在一起之后,仅有初中学历的李杰在林甘的指点下,渐渐成了一个得力助手。她还在林甘的影响和督促下,去读了老年大学。

李杰从橱柜里翻出了一个纸盒,打开之后,里面是密密麻麻的相机胶卷。“一张底片就是一个病症。”李杰说,这些都是林甘早些年在山东农业大学教学时拍摄的,“老林自己会把这些照片洗出来,除了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老林更愿意通过实践教育学生。”

李杰帮助林甘将这些底片整理整齐,后来打印成了照片。在每张照片下,林甘都标上了病症名称和特点。

十几年前,一位养殖户从临邑赶来,请林甘帮忙给猪看病。三十年前,林甘曾经给这位养殖户的牛看过病,当时四五个兽医都束手无策,被林甘给治好了。“像这样的例子,真的不计其数。”

外号“能干”

林甘不善言辞,更擅长用行动表达自己。

1957年8月,林甘从东北农学院兽医专业毕业,分配到了山东农学院(现为山东农业大学)担任教学工作,1986年1月调入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教学时林甘有个外号,叫“能干”,曾任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的肖传禄解释说,“意思就是这个人非常务实,对教学、科研都比较认真、执着,特别是他在解决养猪户关心的内科病方面,独树一帜。”

肖传禄也是林甘在山东农业大学教学时的学生,他对林教授当时针对马属动物直肠破裂研发的单手缝合术印象深刻。

之所以称林甘为“能干”,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他下基层时为农民服务,肯吃苦。有一年冬天,林甘穿上马甲亲自给牲畜治疗,不怕脏,更不怕苦。

做畜牧方面的科研,需要和养殖场打交道,和农民交流也很多。“我觉得他和农民的关系非常融洽,他喜欢和他们打交道。”肖传禄回忆,林甘来到农科院工作后,依然保持着服务的初心,“养殖场的农户来到农科院找他,他都不会拒绝。”

山东省农科院负责老干部工作的柳跃平也对林甘为养殖户服务的事情印象深刻。很多养殖户解决不了问题,就会把牛、羊拉到农科院来,“让人感动的是,遇到牛肠板结,无法排便问题,林老师就把衣服一系,膀子露出来,自己动手掏,把牛的肠子正过来,他的很多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牛的情况,林甘甚至还曾在牛棚里搭了个小草窝,弄床被子,和牛睡在一起。

执着科研

柳跃平说,林甘当时做实验,都是自己想办法,“我们就是感觉,林老师的办法挺多。”林甘不仅给简陋的实验室,而且还给单位添置了很多东西,“烧杯啊,仪器啊,单位没钱买,他就自费买。”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林甘克服重重困难,历时十多年,在没有一分钱科研经费的情况下,研制成功了国际首例免疫增效弓形虫灭活苗,轰动一时。

“当年好多企业都找上门来,想买老林研制的疫苗,甚至还有韩国的企业找来,但是老林都拒绝了。”李杰帮着林甘接待过不少企业。

林甘心中,只有科研。他还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叫做磁笼,用于给牛治病。牛是反刍动物,平时在吃草时会不小心吃下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铁钉等,这些东西可能会把牛的胃给扎破,从而会导致患病。

“老林也是在多次失败中才研究出了这个成果。”李杰听林甘说起过磁笼的研发过程,在救治多头牛失败之后,林甘来到了屠宰场,现场看屠夫解剖,又吸取国外专家的经验,经过多次尝试,才得以研发成功。

义捐之路

结婚与捐款

林甘和李杰登记结婚时,并没有宴请好友,而是选择了一种特殊的庆祝方式——捐款。

“从报纸上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俩就一块儿去捐了1000块钱。”李杰和林甘教授都没有想到,他们捐款这件事情也被登在了报纸上,“帮助了别人,老林很是高兴。”从此,捐赠需要帮助的人这件事,林甘一发不可收拾地做了好多年。

李杰印象最深的一次捐款是在玉树地震时,看到灾区的情景,电视机前的林甘泪流满面,他要去给灾区人民捐款。那天一大早,林甘教授便喊着李杰一块儿去银行取钱。李杰清楚地记得那天下着大雨,于是便提议打个车去取钱捐款,但是林甘怎么也不同意。两人穿着雨鞋,步行到公交车站牌,刷了免费的老年卡,亲手将一万块钱交给了红十字会。“舍得捐一万块钱,却不舍得花二十块钱打车”,当年有媒体用这样的标题来报道林甘的善行。

当年在泰安教书时,林甘曾要去开一个学术研讨会,参与者都是教授。就在大家排队上车时,林甘却被人拦下了。“人家说这是教授专车。”李杰一边讲述一边解释,人家的言外之意就是林甘不是教授。

也难怪,当时林甘穿着一个没有扣子的棉袄,腰间系着一根草绳,看起来完全不像一个教授的样子。

自己不舍吃穿的林甘,遇到有困难的人却十分慷慨。

在农科院工作时,有一次单位组织捐钱。普通职工捐一两百,领导捐500元,林甘一下子捐了5000元。

“比领导的捐款还要多,是不是不讲政治,他从来不考虑。”林松说父亲一向穿得“破破烂烂”,甚至连使用的箱子都是用布糊上去的,一下子捐这么多钱也不是为了出风头,“他只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会管别人怎么说。”

说起捐款,柳跃平也有如此感受。他说,退休人员是自愿捐款,没有强制。但在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后,林甘在捐出10000元之后,又在单位组织捐款时捐了1000元。还有社区组织的捐款,林甘捐的总是比别人多。

山东好人

2002年平阴干旱,老两口捐出12000元;2003年为抗击非典捐款2000元;2004年8月,得知残疾人刘冰心的感人事迹后,林甘捐款4000元;2005年,向夏津县精华聋儿语训希望学校捐款10000元,向印度洋海啸灾民捐款10000元。受老两口捐助的孩子更是不计其数,仅捐助明湖中学的贫困生便有14次,还有18张全国各地汇款单回执,从400元到4000元都有。

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林甘用于公益事业的捐款累计已达30余万元。2005年,林甘被评为十大“山东好人”。林甘家里还保留着一摞感谢信,这些信大多来自受过林甘捐赠的小学生。来信地址有的写着济南,有的写着山东夏津,还有的写着吉林长岭。

家住济南市历下区的任志先一家曾在十多年前收到过林甘的捐款。任志先和妻子都是残疾人,夫妻二人还有一个女儿,家境寒微,甚至一度连女儿的学费都交不起。

当年报纸上刊登过他们家的消息,林甘看到后,通过报社转交给了任志先一家500块钱,帮助孩子交学费。如今任志先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有了自己的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也步入了正轨。

当年收到林甘的捐款之后,任志先曾登门拜谢。“我对林教授说,孩子学习很刻苦,请他放心。”任志先还记得,当年林甘还嘱咐,今后再有困难,可以随时告诉他。

“当年多亏林教授的帮助,才让我们家渡过了一道难关。”如今听到林甘去世的消息,任志先觉得很是遗憾,“林教授是个让人敬佩的人。”

除了捐款,林甘还捐赠过衣物。尽管他曾穿着岳母的棉袄多年不舍得换,但还是愿意花几千块钱去买新的衣物,捐给需要的人,媒体也对他的善行有过多次报道。

李杰说,有一份印有二人捐款照片的报纸,曾长期贴在小区的布告栏中,每次二人散步经过这里,李杰总是喜欢调侃一下林甘,“老林,你都成名人了。”

小区里的居民这些年来都听说过林甘捐款捐物的善行,“老教授一直在做好事,如今身后又捐献了自己遗体,真的十分让人敬佩。”

善良传递

李杰和林松都认为,林甘的善行和他的成长经历分不开。

林甘于1933年出生于福建福州。李杰曾听林甘说起过当牙医的父亲,当时他们一家生活还算富裕,林甘的父亲每周都会向穷人施粥。

“老林给我讲过,那时候他还很小,个子不够,就站在凳子上,从桶里舀粥施给需要的人。”李杰说,后来林甘家道中落,为了上学读书,他曾到一家照相馆打工。那里的老板娘很是照顾他,不仅供他读书,还教给了他照相技术,所以在山东农业大学教书时,林甘就曾拍下了数以千计的动物病症照片。

林松也说起,父亲上学读书,基本都是靠着自己赚学费。

“老林小时候受过别人的帮助,所以愿意反过来帮助别人。”李杰眼中的林甘,因为感受过别人的善良,所以自己也愿意把这份善良传递下去。

1990年前后,林甘的前妻遭遇车祸不幸身亡。林松说,母亲去世后,父亲心情不佳,不愿意呆在家里,更愿意到各地的农村去,给动物看病,实地科研。林松后来也调到了山东省农科院工作,母亲去世后的那几年,他一直陪着父亲各地辗转。1996年父亲生病,在林松的极力劝说下,林甘才肯回济南看病,“之后父亲就一直留在了济南。”

遗体捐赠

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林甘的身体状况不如从前,疾病缠身,但他在一直坚持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在一直不间断地做着公益。

2013年,林甘从报纸上看到,一对老夫妻在身后捐献了遗体。老夫妻生前的一句话打动了他,“人不在了,眼睛还能继续看这个世界。”捐献遗体的想法就这样在林甘的心里发了芽。

“老林也是犹豫了很久,才坚定了这个想法。”李杰说,从2013年到2015年的时间里,林甘时而坚定时而动摇,终于还是在2015年6月23日,去山东省红十字会签下了遗体(角膜)捐献登记证书。

李杰对林甘捐献遗体的做法表示理解和支持,“老林是个有大智慧和大爱的人,他做什么事,我都支持他。”

林松得知父亲要捐献遗体的想法后沉默了很久,“这是一件有益于社会的事,以顺为孝,老人愿意做,我们也没意见。”

病后林甘不愿意住院,“济南的多家医院应该都有一张老林写的条子,上面写着‘自愿出院,后果自负’。”李杰说。林松也表示,有一次父亲上午做完手术,下午就喊着要出院。李杰说出了林甘不愿意去医院的另一个原因,“老林担心打针会对器官造成影响,这样他就不能捐赠健康的器官了。”

在林甘去世前几天,李杰曾哭着求他,“老林啊,咱不捐了行吗?”但病重的林甘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捐。”

尊敬与感动

山东省农科院博士刘晓牧虽然和林甘的交集不多,但她一直都有听说林甘的事迹,“尤其是知道他捐赠遗体,太让人尊敬和感动了。”

刘晓牧说,林甘的行为在无形当中也影响到了自己,她以前对做公益的意志没有这么坚定,“现在周围就有一个这么鲜活的例子,一方面值得敬重,另一方面值得我学习。”

山东省农科院副院长张立明评价道:“林甘同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科研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他这种高尚的人道主义奉献精神,是对科学家精神的深入诠释和再一次升华,将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宣传林甘同志的感人事迹,号召全体职工深入学习他的大爱。”

刘晓牧的老师章亨璆是林甘在山东农业大学任教时的学生,章亨璆今年81岁,是青岛农业大学的退休教授。章亨璆工工整整地写出了他对林甘的印象: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有求必应……

Array ( [783717] => Array ( [4] => Array ( [0] => 齐鲁晚报 ) [1] => Array ( [0] => 左庆 戴伟 吴浩 ) [2] => Array ( [0] => 林甘 [1] => 捐款 [2] => 农科院 [3] => 破烂教授 [4] => 教授 ) ) )

编辑:青草地    责任编辑: 许润桐     值班主编:邱霞

//百度推送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中国站长站点击统计-jnnc var zzspan = document.createElement('span'); zzspan.setAttribute("id","cnzz_stat_icon_166736"); zzspan.setAttribute("style","display:none;"); var zz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zzscript.setAttribute("type","text/javascript"); zzscript.src = curProtocol+'://s13.cnzz.com/stat.php?id=166736'; zzspan.appendChild(zzscript); document.body.appendChild(zzspan); //中国站长站点击统计-news var zzspan1 = document.createElement('span'); zzspan1.setAttribute("id","cnzz_stat_icon_171864"); zzspan1.setAttribute("style","display:none;"); var zzscript1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zzscript1.setAttribute("type","text/javascript"); zzscript1.src = curProtocol+'://s13.cnzz.com/stat.php?id=171864'; zzspan1.appendChild(zzscript1); document.body.appendChild(zzspan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