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东未来产业迅速崛起 都市圈行业变革方兴未艾
今年3月,随着济南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的E级智算集群通过竣工验收,一张以“算力引擎”为轴心,覆盖数据、算法、场景的智能生态网正越织越密。就在不久前,规划算力510P的鲁北大数据中心“德智未来”智算中心也已正式点亮,将成为国内前列的超大规模推理算力中心。当泰山的“机器狗”当起挑山工成为新网红时,济南的“行者泰山”机器人也火爆出圈……
近年来,山东省在人工智能领域出台一系列政策,全面发力未来产业。2025年,以“算力券”为引爆点,全省投入超3000万元专项资金,撬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场数字变革从省级统筹迅速延伸到了地方实践——除济南外,淄博、泰安、德州、聊城、滨州等都市圈涉及城市也迅速响应,把人工智能引入新旧动能转换核心赛道。从济南的超级计算中心到鲁北大数据中心“德智未来”智算中心,从淄博的工业机器人集群到泰安的文旅数字孪生系统,人工智能的触角正深入到济南都市圈范围内的产业肌理,一部“头部引领、多元共生”的生态图谱正在显现。
突破机制壁垒 组建“尖刀连”发力前沿领域
3月26日,平阴县一家人工智能文创产业企业敲开了济南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办公室的门。“我们希望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文创产品个性化定制,提升用户体验和市场竞争力。”平阴佩觽文创梦工厂创始人李昱良说,公司主营手办、雕像等IP衍生品设计制作,有上下游企业200多家,总产值达500亿元至600亿元,目前所制作的大量国产IP已成功输入欧美市场,国外市场占每年总销量的40%左右。“这次希望能与市级平台精准对接,争取算力和算法的支持。”
算力是支撑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和场景应用的基础,然而高昂的算力成本让许多像平阴佩觽文创梦工厂这样的新兴企业和研究机构望而生畏。济南出台的“五大礼包”解了不少企业燃眉之急:“在算力方面提供100小时GPU资源,在算法方面提供100个AI前沿算法,在数据方面提供100T开放数据,在场景方面提供100个AI应用开放场景,在载体方面提供100处100m 2创业开放办公场所等,这些政策吸引众多的企业前来联系。”该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政策扶持使得更多主体有机会参与到AI模型的训练之中,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推动产业发展起到了显著催化作用。
前文提到的“济南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办公室”,是济南甩开路径依赖、拆解机制藩篱的一次自我革命。全国城市“AI名片”争夺战越演越烈,济南以创新机制破题,由全市各相关部门、企业抽调专家骨干组建一支“尖刀连”,作为济南AI领域的“科技猎头”,集中力量落地优秀人工智能产业项目。济南市同时成立了人工智能、空天信息(低空经济)、机器人、新能源装备四大产业发展办公室,全力破解新兴产业领域遇到的困难,助推济南在未来产业领域发展占有一席之地。
“‘三区叠加’的外部利好和机制政策的自我革新,为济南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企业达到500家的目标创造了绝佳的环境。”该相关负责人说。除济南外,淄博、泰安、德州、聊城、滨州五市也纷纷抛出政策橄榄枝,把人工智能引入新旧动能转换核心赛道:淄博加速推进“工赋淄博”建设,对优秀企业及项目最高奖励200万元;滨州提出实施“千家企业上云”行动、加速“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启动“千企融合计划”;德州则通过“链长制”精准招商,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推动芯片、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项目落地。
共享优势资源 算力互通联网释放智算活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作为核心生产力,被称为“智能时代的新电力”,为此,济南着力打造“区域算力中心城市”,构建“1+2+10+N”算力布局:以济南数算法全要素融合调度平台为支撑,实现全市算力资源一网汇聚、一网调度;以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和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两个国家级数据中心为基础,打造东西两个算力集聚区,承载重点项目和互联网头部企业算力服务需求;布局10个千卡级算力中心,承载垂类领域模型研发和行业场景应用;支持建设N个应用级边缘数据中心,赋能人工智能特色园区和边缘侧场景应用,形成“对标一线城市算力水平”的城市级一体化算力集群。
传统城市治理中,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战,视频监控、数据存储、算法分析等资源分散,导致响应滞后、成本高企。济南的破局之道,在于构建全域覆盖的算力共享网络,以“算力一张网”串联起城市管理的神经末梢,让数据在跨部门、跨场景的共享中释放“外溢价值”。在3月初的暴雪应对中,这一模式的优势展露无遗:基于数算法全要素融合调度平台迅速完成全市92个关键路段、886个视频点位,以及1185个主次干道路视频监控点位的积雪识别算法绑定,以每分钟一次的频率对所有视频源进行实时分析,累计完成99.2万次识别,成功推送了1157条积雪报警信息至市长端APP,为城市交通的顺畅和市民的出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效率较传统人工巡查提升百倍以上。
当算力资源实现互联互通,数据的价值便在共享中持续“外溢”。以暴雪应急场景为例,平台生成的积雪报警信息不仅服务于城管部门清雪决策,还同步推送至交通指挥中心优化信号灯配时,联动公交系统调整运营线路,甚至为社区网格员提供重点区域巡查指引。原本局限于“雪情监测”的数据,在跨部门流转中衍生出交通疏导、民生保障、应急调度等多重价值。
这种“一数多用”的模式,正在济南加速推广。平台目前已汇聚全市公共视频资源38.2万路,接入森林防火、防汛抗旱、人群聚集监测等52类算法,累计向公安、应急、环保等部门推送283.2万路视频资源。例如,防汛季的河道监控数据可复用为夏季防溺水预警依据,商圈人群热力分析既能辅助治安管理,又能为商业规划提供参考。“数据就像水,流动起来才能滋养更多领域。”相关负责人比喻道。
作为区域“算力高地”,除服务本地外,济南还让算力互联,将分布在各处的算力统一输送、配给到需要的企业。泰安市云计算中心作为山东算网的首批试点单位,依靠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与泰安和中国联通公司打通的信息高速公路,将企业就近纳入网,得以成功共享海量数据存储和高速计算分析。当地企业遇到的算力不足、算力分布不均、建设和运维成本高等问题得到显著改善。
聚焦场景价值 “雨林式”共同体激发区域发展动能
算法再精确,终究要走出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根据《济南市2024年第二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需求和解决方案资源池》显示,济南发布58项应用场景技术需求和114项应用解决方案,覆盖制造、医疗、教育、能源、政务、农业、文旅、安防、金融等九大行业领域,其中部分解决方案由周边地市企业提供。“AI泉城”赋能行动动作不断,淄博、泰安、聊城等城市在机器人、传统轴承智造、文旅、政务和教育等领域持续发力,人工智能的价值在济南都市圈内落地开花。
记者了解到,在淄博,一家名叫梅卡曼德的机器人科技公司研发出的高精度3D视觉传感器,正在为全球15000多台机械臂“点睛”。这个“眼睛”可在1秒内生成三维点云数据,让机器人像人一样“看”懂周围环境,并自主学习,缺陷识别准确率可达99.9%。目前,视觉传感器已应用于包括济南在内多地的汽车制造、电子装配、物流分拣等领域。现在,淄博已在12个重点领域落地81个“机器人+”场景,据淄博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淄博将全力建设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机器人先进制造基地,打造雨林式机器人产业链生态,2026年全市机器人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政策联动、要素共享、产业链互补……未来,当各地算力中心数据连缀成网,当大模型智慧赋能千行百业,济南都市圈范围内将化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为区域圈出一片经济增长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