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东国家级海洋牧场达44家,今年综合收入将超过2500亿元

记者 朱贵银

10月23日上午,山东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由省政府新闻发言人和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同志介绍山东省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努力建设现代化农业强省相关情况。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梁文跃介绍,山东省把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作为乡村振兴和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突破口,集中攻坚、强力推进,各级累计投入资金57亿元,发展省级及以上海洋牧场7.9万公顷,国家级海洋牧场达到44家、占全国的40%,预计今年海洋牧场综合经济收入将超过2500亿元、居全国首位。

山东陆地海岸线3345公里、约占全国的1/6,15.95万平方公里的毗邻海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蓝色宝库,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海上粮仓;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第一,近海栖息和洄游的鱼虾种类达260余种,是我国海珍品的主产区之一,为发展海洋牧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对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和做好经略海洋文章提出了殷切期望,指出“海洋牧场是发展趋势,山东可以搞试点”。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把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作为乡村振兴和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突破口,集中攻坚、强力推进,各级累计投入资金57亿元,发展省级及以上海洋牧场7.9万公顷,国家级海洋牧场达到44家、占全国的40%,预计今年海洋牧场综合经济收入将超过2500亿元、居全国首位。

把海洋牧场建成乡村产业振兴的“聚宝盆”。通过构建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藻场移植+智能网箱”为主的海洋牧场建设模式,推动由传统的“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综合经济效益显著提升。2019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4123.2亿元,占全国的15.6%,其中渔业产值1474亿元,占全国的11.4%。在威海桑沟湾海域,通过推行7份藻类、2份贝类、1份鱼类的“721”生态立体养殖模式,亩产经济效益增加了2.5倍;荣成市海带产量达到41万吨、占到全国的30%,刺参产量2.9万吨、约占全国的16%。

把海洋牧场作为向深远海进军的“主战场”。为缓解近浅海养殖压力,支持发展深远海设施装备和平台建设,有力推动了海洋牧场从“浅滩”走向“蔚蓝”。2018年7月,我国首座深海渔场“深蓝1号”网箱在黄海冷水团水域启用,将养殖“战线”向外推进了130海里,打破了传统养殖业“望洋兴叹”的困局;今年6月,国内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深远海坐底式网箱 “长鲸一号”在烟台建成交付使用;国家支持实施的“深蓝2号”深远海大型智能网箱、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管理平台(烟台)等4个重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其中,青岛国信投资建设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项目,已于今年6月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签约开工。

把海洋牧场打造成三产融合的“新样板”。为解决渔业生产模式单一、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积极拓展旅游、垂钓、餐饮、文化、科普等现代海洋牧场综合功能,海洋牧场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截至今年9月,全省省级休闲海钓示范钓场已达65处,今年以来已接待钓客25万人次,预计全年可接待60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5亿元,目前“到山东、有鱼钓”成为了旅游新热点,海钓拉动的消费总额是所钓鱼品价值的53倍,使“一条鱼”产生了“多条鱼”的价值。青岛鲁海丰国家级海洋牧场致力打造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年吸引游客3.5万余人次,产值近5亿元。

把海洋牧场建设为绿色生态发展的“新高地”。通过采用立体养殖、投放生态型人工鱼礁、修复海草场等手段,以及建设“可视、可测、可控”的海洋牧场观测网,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态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省海洋牧场水质达标率达到98%,大部分海域达到一类、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据调查,礁区海域基础生产力平均提升11.2%,生物量增长高达6.7倍。近期在长岛海洋牧场海域再现江豚,生态修复成效明显。

Array ( [808614] => Array ( [2] => Array ( [0] => 牧场 [1] => 海洋 [2] => 全国 [3] => 建设 [4] => 乡村 ) [4] => Array ( [0] =>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 ) )

编辑:soul

责任编辑:崔翠 许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