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梦·黄河情】齐鲁风华 黄河新志丨地处黄河下游 山东如何“力争上游”

编者按:为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主办,中国网、山东省委网信办承办,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黄河河务局、济南市委网信办、淄博市委网信办、东营市委网信办等协办的“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暨“黄河落天走东海”网络主题活动将于9月22日-24日举行。

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省重点新闻网站的编辑记者将深入一线,挖掘典型,生动展示沿线各地推进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实践。

9月21日讯 作为黄河最后流经的省份,许多人惊叹于山东对于黄河治理的决心以及成就。这里,孕育了540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这里,一项规模浩大的迁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60万黄河滩区居民即将彻底告别“种地难、出行难、生活难,住房更难”的过去;这里,正在筚路蓝缕打造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跨河发展主阵地,一座座现代绿色智慧新城正在冉冉升起。

山东,这一北方大省探索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样板区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身后所展现的治理黄河的理念和方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真正实现黄河造福人民。

在推动黄河山东段大保护大治理上,山东呈现出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方缩影。从某种意义上说,治理黄河的山东之路映射的也是治理黄河的中国之路。

大省之抉择:重塑产业结构 共谋高质量发展

一年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举行了一场“双招双引”暨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吸引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光子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三家重量级科研院所签约落地。

根据规划,这三家重量级科研院所的科研和产业孵化项目落地,将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形成人工智能领域、光子集成电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及企业集群奠定基础,同时助力20MW级燃气轮机产业化的实现,可以说,这对提升济南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国内顶尖科研集群缘何对济南如此看重,源于这座山东沿黄城市强大的发展潜力。

图/中科新经济科创园航拍

2018年以来,济南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战略平台,以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为主线,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引领和新兴产业集群的引领辐射作用,走出一条集聚集约高效发展的新产能之路。资料显示,济南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6%,信息技术服务业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而在最新发布的中国新经济指数(NEI)排名中,济南收获全国第四的佳绩。

如果说“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的目标谋划让人们看到了山东沿黄城市的巨大潜力,那么山东对全省炼化、铝业、钢铁等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的速度和深度,则体现出这个传统工业大省重塑产业结构的决心。

众所周知,在山东,化工、钢铁以及煤炭等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70%,与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省市相比,山东要想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环境、资金、技术个个都是难以逾越的“坎”。

2019年11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报告》交出一份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的限时答卷。在坚持“减量替代是常态、等量替代是例外、亩产效益论英雄、安全环保守底线”的原则导向下,山东倒逼钢铁、地炼、电解铝、焦化、轮胎、化肥、氯碱等7大高耗能行业的落后产能市场出清。三年间,累计压减粗钢1152万吨、生铁505万吨、煤炭3000万吨。

发展的目标一旦确定,思路便越来越活。在此期间,山东同步推进沿黄地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黄河流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建设,更为其高质量发展撑起坚实屏障。

图/凤凰黄河大桥效果图

正在建设中的凤凰黄河大桥,便是互联互通跨黄大通道的代表之一。作为济南市第十二座跨黄河大桥,凤凰黄河大桥在设计之初就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比如主桥梁宽61.7米为同类型桥梁世界第一,比如总用钢量相当于2.5个鸟巢外部结构的用钢量。其更为重要的意义,则是济南携河北跨战略和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此外,山东从推动跨黄高铁建设、构建黄河公路网、打造黄河机场群、发展黄河周边水运四方面入手打造黄河流域综合立体交通网。“要想富、先修路”,在这里找了腾笼换鸟的最新注解。

60万人之新生:实现安居梦,开启新生活

王艾群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能搬离几代人生活的开河村,再也不用遭遇黄河漫滩的境遇。

王艾群是山东淄博高青县常家镇开河村的村民,他所在的开河村被称为淄博市“最北边的村庄”,同时也是高青县17个黄河滩区迁建村之一。历史上,开河村曾多次遭遇黄河漫滩。

“虽然房台已筑得很高,但当黄河水漫上滩区,房子就像孤岛,周围全是水……”即便时间隔绝出越来越长的距离,但每每提起那段挥之不去的回忆,不少村民依旧难掩失落。

数据显示,黄河山东段的滩区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涉及9个市、26个县(市、区),居住人口60多万人。怎样才能为滩区群众筑起稳稳的家?2017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了《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完成山东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任务,基本解决60多万滩区居民的防洪和安居问题。

自此,一场绵延千里的迁建工程拉开大幕。

较早启动的淄博高青县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实施两年后,滩区居民开始迁入新房,王艾群便是首批迁入整建制搬迁社区常盛社区的开河村村民之一。

图/淄博常盛社区

在常盛社区,记者发现这里的住宅楼采取了“6+1”模式,一层为车库,便于群众存放农机具等设施,二到七层为带电梯住宅,这样的设计是滩区迁建工程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融合的成功,常盛社区也是目前全省唯一可办理不动产权证的滩区迁建房。

放眼齐鲁大地,截至2020年8月底,16个涉迁县区中,已有菏泽市牡丹区、滨州市惠民县、济南市济阳区、济南市章丘区先后完成工程建设和群众搬迁任务,滩区27个外迁社区中18个搬迁入住。

滩区百姓彻底告别“种地难、出行难、生活难,住房更难”的黄河滩区村落的历史,但是各级政府心里有本明白账:搬得出还要稳得住,更要能致富,这才是提高民生福祉的关键所在。

在农村,发展壮大现代农业是强村富民的“金钥匙”。作为高青县土地流转第一村,常家镇蓑衣樊村让人们看到希望。

蓑衣樊村距离黄河仅1公里,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优势,是远近闻名的平原水乡。最近几年,村里科学利用黄河资源,通过流转周边村庄土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培育“农鑫牧业高青黑牛”、“大芦湖大米”品牌带动发展绿色产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改善村居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如今这里已是名副其实的“黄河水乡”。

图/“黄河水乡”蓑衣樊村

闪电新闻记者了解到,2019年蓑衣樊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3万元。而在2011年前后,这个村的村民人均收入不过2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

农村产业的发展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蓑衣樊村的发展,正是山东科学利用黄河滩区、库区、湖区资源,打造千里黄河绿色高效农业长廊的一个缩影。

山东对沿黄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视,带动了各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高歌猛进,菏泽牡丹、鲁西黄牛、东阿阿胶、沾化冬枣、黄河口大闸蟹等特色品牌纷纷上档,成为颇有口碑的“黄河牌”代表。

记者同时注意到,山东的目标显然不止于此,促进沿黄地区产业兴旺,必须打通“资源”和“人才”壁垒,这样才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去年12月,淄博市首个乡村振兴学院在蓑衣樊村开课,通过有效整合、对接高等学府教学科研资源、各级党政政策智力资源,打通乡村振兴壁垒,让农民靠技能创富。显然,山东正在探索一条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

方寸土地有魅力:看长河落日 寻万鸟翱翔

在济南东北角,一座名为“小华山”的山体如一把利剑矗立在平原之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几年前,其附近还有大片的石料厂房,谁会想到,几年后这里变成拥有6.25平方公里的湿地公园。

相当于5个大明湖面积的华山湖与小清河、大明湖、护城河、趵突泉等水系连通,既保护了生态,又再现了山水相映、云雾润蒸的“鹊华烟雨图”。如此巨变令附近住民颇为感慨,直称“简直不敢相信”。

华山湖湿地公园的新生是济南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大力作。某种程度上,也是这座沿黄城市生态建设的缩影。

图/华山湖湿地公园

最近几年,以济南为代表的山东沿黄9市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任务,狠抓水体、河岸、河口系统治理和修复,实施黄河沿岸湿地资源、植被、动物等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根据公开数据,2019年,山东沿黄9市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为75.6%,清理整治河湖违法问题近1.9万处,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59平方公里。

若是把山东沿黄9市的湿地公园比作东海明珠,那么最大的一颗毫无悬念落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身上。如今,这里的自然植被覆盖率达到55.1%,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拥有野生鸟类368种,是世界濒危鸟类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

这两个“之最”,印刻着山东的努力。早在2014年,东营市、淄博市、滨州市环保部门便签署了《行政区域边界地区环境执法联动协议》,加快构建区域生态环境协调机制。此后,山东出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配置与水系连通规划(2019—2030年)》,组织实施生态调水和刁口河流路生态补水,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在蓄淡压碱方面,山东以前所未有的科研力度进行黄河流域盐碱地治理,为黄河流域盐碱地治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了范例。

图/黄河三角洲湿地

纵观黄河三角洲的湿地生态圈建立史,正是山东在黄河流域生态建设的棋局上一步步精准落子,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实际,才使其得以展示独特的生态魅力。

用“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的同时,山东严格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关注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

山东很早就认识到水利基础设施是其一大短板。省委书记刘家义公开表示:“我们将聚焦根治水患、防治干旱,打一场兴利除弊的攻坚战,坚决摆脱逢雨则涝、无雨则旱的困局。”

近年,山东加大重点河流综合整治的力度,通过实施好新建水库、引调水等工程,提升一批重点河道行洪防洪能力;整治一批防洪除涝工程,彻底消除安全隐患;通过改造一批引黄灌区,推动排灌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在全国的坐标中,山东呈现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样本:高点定位、系统谋划、精准策略和政策引领,凝聚起“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共识,走出了一条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世界文明之互鉴高地:讲好黄河故事 展现山东气派

就在不久前,由文化和旅游部联合黄河流域9省区举办的黄河流域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展播活动在山东拉开帷幕。黄河流域9省的优选剧目先后进行展演,这是近几年来以黄河为主题的展演曲目最为丰富的一次艺术会演,盛况空前。

此次山东推出的大型交响音乐会《黄河入海》,以气魄雄浑的交响乐章、丰富多样的艺术呈现,讲述了新时代“黄河故事”“山东故事”,展现出新时代山东气派、山东品格,是山东交响乐舞台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精品力作。

图/大型交响音乐会《黄河入海》

作为黄河最后流经的省份,山东借此展现出打响“黄河文化”品牌、讲好“黄河故事”的强烈意愿。同时也回应了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突出讲好‘黄河故事’,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的要求。

记者注意到,包括在央视播出的宣传片,山东这些年亮出的形象标语都是将黄河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等融合推荐,以期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把“黄河故事”讲得更精彩、更生动。

当然,山东的黄河故事远不止于“高堂之上”,在民间,众多伴河而生、绵延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滨州渔鼓小戏,比如鲁西南鼓吹乐,都体现出独特的时代价值。

在黄河入海口的东营,百姓体会幸福生活的同时,另一种美好也慢慢在这里生长。一座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东营市三方共建、共享的综合性文化场馆黄河文化馆已经融入当地百姓生活。

图/黄河文化馆

黄河文化馆又称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东营市方志馆,是东营市第一家国字号场馆,如今已成为东营打造黄河文化标志、全国方志馆样板、东营市文化名片的一块响当当的招牌。有数字表明,自2018年5月29日开馆以来,黄河文化馆接待观众已突破24万人次,成功创建为AAA级旅游景区,2019年9月获评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当之无愧地成为人们体会黄河风采、聆听黄河故事的绝佳之处。

另外一座鲁北名城滨州,黄河沿岸涉及6个县区15个镇(办事处),岸长约140公里,总人口近60万人,黄河沿岸风景秀丽、气候适宜,且远离城镇,基本保持了原生态。

滨州提出当地既有厚实的传统黄河人文资源,更是渤海革命老区的腹地,传承着渤海精神,它们正是黄河文化在当代的具体体现,与黄河文明是一脉相承的。这启发当地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将传统与现实有机融合在一起。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看,山东正奋力扬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龙头”……

闪电新闻记者 贺晓菲 报道

Array ( [806654] => Array ( [2] => Array ( [0] => 黄河 [1] => 山东 [2] => 滩区 [3] => 黄河流域 [4] => 生态 ) [4] => Array ( [0] => 齐鲁网.闪电新闻 ) ) )

编辑:soul

责任编辑:崔翠 许小仙